你的位置:联华证券_线上股票配资_正规股票配资网站 > 正规股票配资网站 > 股市融资利息怎么算 北魏因何而灭亡?以民族融合为角度来探讨
发布日期:2024-07-23 16:52 点击次数:60
北魏是鲜卑族拓跋珪建立的政权,自公元386年始,至534年结束,历经13朝,总计148年。这是外族统治中原的第一个朝代。
北魏的统治者作为中国北方的一个少数民族鲜卑族,入主中原后,经历了把自身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等方面与汉族融合的过程。在这个融合过程中,由于触动了统治集团部分人的既得利益,使得统治集团内部矛盾激化,从而导致融合失败,北魏也因此走向分化与灭亡。
下面我们以上几个方面来探讨一下北魏灭亡的原因。
从政治上看,迁都洛阳导致统治集团内部矛盾激化
公元493年,为了顺利推行汉化政策,魏孝文帝拓跋宏迁都洛阳,与此同时推行了一系列的汉化改革措施。这一举措引发了北魏统治集团内部的强烈反应。
平城作为北魏的原都城,是北魏王朝的政治与军事中心,但由于它地处中国北方,水源不足,气候环境寒冷,因此它的经济发展缓慢。
因此就算北魏在此已经经营了百年,但由于天然气候环境条件的限制,平城薄弱的经济基础无法提供足够的财富和粮食,去养活一个庞大的国家都城,甚至辐射平城周围地区都无法办到,更不用说对全国进行经济支持。
每当发生饥荒,京城不光不能接纳灾民,相反,城里的饥民还得跑去别处求生。平城的地理环境已经无法适应国家政治经济发展的需要。为了改变这一现状,迁都是唯一的选择。
相反,洛阳地处中原,雨水丰足,土地肥沃,一直是农业极其发达的区域,这里物产丰富,商品交易也日益发达,就算历经战乱,也会在政权稳定后快速恢复经济元气。相较而言平城,洛阳更适合作为一个国家的都城。这也是孝文帝决心迁都洛阳的一个重要考量。
然而,由于北魏政府定都平城已有百年之久,鲜卑勋贵、代乡旧族已经在平城树大根深,力量雄厚。迁都洛阳,等于是把他们连根拔起。再加上孝文帝的一系列改革措施,也触动了他们的既得利益。
比如说门阀制度。孝文帝为了稳固在中原的统治,获得汉族士族的支持,沿用了汉族晋代时期的门阀制度。他定族姓,使鲜卑贵族门阀化,实质就是为了快速促使鲜卑贵族与封建士族地主进行融合的过程。
这一过程大大地提高了鲜卑贵族在全国范围内的政治地位与社会地位。
然而,这种做法却没有起到孝文帝想要的效果,反而它的消极作用更加突出。
首先,门阀制度所惠及的只是跟随迁往洛阳的鲜卑贵族,对于那些留守在平城的将士和鲜卑贵族来说,他们的地位却是随着平城的政治地位降低而一落千丈。再加上孝文帝迁都后重文轻武,那些镇守北方的将士眼看自己浴血牺牲,却晋升无望,心中不满可想而知。
其次,对于迁往洛阳的鲜卑贵族来说,政治与经济地位的提高,给了他们丰富的物质财富。对于从苦寒之地来的鲜卑族人,物质财富的诱惑太大,很快带来了生活的腐败,再加上孝文帝因为汉化改革需要他们的支持,因此对此并没有多加管束。
这种腐败的风气让整个统治集团丧失了从前马上打天下的雄风,作战能力大幅减弱。这也是北魏后期北方兵变时,北魏政权无力镇压的重要原因。
从经济上来看,北魏时期货币使用杂乱不一,没有形成统一的贸易市场,大大影响了经济的发展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所做的几件大事中,就有一件是统一钱币。可见统一货币对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北魏的前身是鲜卑族,一个马上游牧民族,由于居无定所,去到哪里就用哪里的货币,甚至以物换物才是最方便的。因此从民族的思维定势来看,他们就没有使用统一货币的意识。
事实上,从历史记载上看,北魏的整个朝代,货币的使用也是极其混乱的。
博时裕诚纯债债券A为债券型-长债基金,根据最新一期基金季报显示,该基金资产配置:无股票类资产,债券占净值比127.96%,现金占净值比0.71%。
据《资治通鉴》记载:“先是魏人未尝用钱,魏主始命铸太和五铢。是岁,鼓铸粗备,诏公私用之。”由此可知,北魏建国的一百年时间里,都没有使用货币,大家交易的方式大多是“以物易物”。直到太和十九年,才开始铸造货币,名”太和五铢“,并且命令京城和各州县使用这种钱。
但事实上,钱币造出来了,但由于推行的力度不足,这种钱币只在京城使用。
此后,到世宗和肃宗又分别铸过一次五铢钱,到了孝庄帝永安二年,则再一次改铸”永安五铢“新钱。这几种钱币混合存在,全国各州县中,有的跟着铸新钱,有的只使用古钱,不铸新钱,还有的州县使用
由于货币管理不善,各地私自铸币形成风气,屡禁不止。各种货币质量参差不齐,鱼龙混杂。这种乱象又导致货币本身的信用受到影响,
反过来影响货币的流通。如此往复,导致恶性循环。
终观北魏一朝,始终没有形成统一的全国通用货币。由于各地所使用的钱币不统一,导致了全国商业贸易往来带来了极大的不便。商品流通不便,经济发展受到极大影响。
北魏不能解决全国统一货币的流通问题,这也是其灭亡的一个重要原因。
从文化上看,北魏的汉化过程以抹杀自身的民族特色为代价,也是引起统治集团内部反对的重要原因
孝文帝迁都洛阳后,为了尽快融入汉族文化,发布了多个重要政策。第一个是朝庭内不得说鲜卑语:“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
虽然这项政策主要是针对朝庭官员说的,并且将年龄放宽到30岁以下,但这项政策还是受到官员们暗中抵制,大家阳奉阴违,到后来则公开抵制。
再如改革胡服。鲜卑的服饰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为披发左衽,与中原服饰差异较大。孝文帝下令进行服饰改革。然而,这项措施也遭到平城旧贵们的抵制。
史载“魏主欲变易旧风,壬寅,诏禁士民胡服。国人多不悦。”
再有就是迁都后的丧葬问题。为了巩固新政,孝文帝下诏:“迁洛之民,死葬河南,不得还北。于是代人迁洛者悉为河南洛阳人。”这一政令也引起了鲜卑族人较大的反感。所谓“叶落归根”。鲜卑贵族在平城定居百余年,早已把定城认定为自己的故乡。
当时已经迁都到洛阳的平城人,死后都不远千里,回到平城安葬。虽然孝文帝为了做新政的表率,放弃了已经在平城建好的陵墓,重新在洛阳的北邙山修建陵墓,但仍挡不住族人死葬平城的意愿。有的人为了自己能葬在平城,甚至不惜拒绝到洛阳做官。
四、从军事上看,政治中心与军事中心的割裂是导致北魏灭亡的最终原因
孝文帝迁都洛阳后,重文治,轻武治。他在洛阳大力推行全面汉化的改革政策,虽然成功地将南迁的鲜卑统治阶级与汉族士族结合,并向汉族学习各种经济措施,洛阳日益繁华。不光是北魏显贵们富兼山海,就是一般的士民也可以通过经商成为富豪。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留守在北地的鲜卑族人,在迁都洛阳的政策实施之前,他们手握军队,声名显赫。迁都洛阳后,留守北地的那些鲜卑族人和将士们,失去了原先的优越身份地位。尤其是军队士兵,更是“穷其力,薄其衣,用其功,节其食,绵冬历夏,加之疾苦,死之沟渎者十之七八”。
南北待遇的差异,让留守北地边境的军队心生不满。
当时留守平城的重要军事将领有穆泰、陆叡、元丕等人,都是朝中重臣。在平城时代,穆泰一直是孝文帝的忠实支持者,但他极力反对迁都。
为了防止内部分裂,孝文帝对留守在平城的将领们采取了既打击,又安抚的措施。
他一面将激烈反对迁都的陆叡免去都督三州诸军事的职务,同时又鉴于他们的实际情况,任命元丕为并州刺史,后又任命陆毅为都督恒朔二州诸军事,并给以“有顺迁之表,加邑四百户”的奖赏。
可惜这一措施并不有起到实质的作用。
同样反对迁都的太子元恂,更是在反对派的招诱下,打算北奔平城,在那里与平城旧贵们一起起事。即太子元恂“北奔”事件。孝文帝曾对对任城王元澄谈过这件事:“穆泰谋为不轨,招诱宗室。脱或必然,迁京甫尔,北人恋旧,南北纷扰,朕洛阳不立也。”
太子元恂北奔失败后,手握兵权的平城旧贵们又转而招诱其他宗室,如南安王元桢、阳平王元颐以及乐陵王思誉,前后几次三番,大有不达目的誓不罢休之势。孝文帝派出军队,最终把此次叛乱平定下来。
平城反抗迁都的行为从此转入地下,在暗中酝酿了几十年之后,最终由六镇的军事力量再次发动叛乱,最终给北魏政权画上了终点符。
四、结语
孝文帝所进行的民族融合政策,是一次顺应历史潮流的尝试。然而由于他没考虑到两个民族各方面的巨大差异,所推行的改革力度过大,缺少过渡,使得鲜卑贵族上层统治集团在对这一政策的执行时出现了严重的分裂,矛盾不可调和,走向彻底的对立,最终把政权葬送在初衷美好的改革里。
他为后世我国民族融合提供了很有价值的参考经验。
参考文章:
《“洛阳—平城”两都格局与北魏政权之败亡》 作者:崔彦华
《浅析孝文帝改革与北魏政权的灭亡》 作者:贾浩股市融资利息怎么算
孝文帝平城洛阳州县货币发布于:天津市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Powered by 联华证券_线上股票配资_正规股票配资网站 @2013-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